TOA鸚鵡網

DELI,F10,vetafarm,higgens,鸚鵡,維達發,德利,飼料,希根氏

  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,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,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隻,牠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,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,自從西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-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後,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,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,再加上牠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,所以會如此的普遍,澳洲原生種虎皮鸚鵡的羽色主要是黃色、綠色,加上黑色的紋路,而一般所稱的"大頭"是在英國基因改造培育出來的種類(English Budgerigar),體型比原生種大,頭部與胸部較大,前額較突出,胸前的斑點較圓,羽色較鮮明,比較不活潑,一般在鳥展中參展的虎皮鸚鵡幾乎全為英國種的虎皮鸚鵡,,而英國種虎皮鸚鵡也有許多愛好者,由於羽色變化多,外型差異性也較一般虎皮鸚鵡大,且從國外不時都有虎皮鸚鵡選美比賽可看出牠們在寵物鳥中的地位,近年還有發展出一些冠羽以及肩羽變異的血統,繁殖數量也日益增多;虎皮鸚鵡的確是入門者很好的選擇之一。 18-25cm(7-10 吋) 廣闊分佈在澳洲的內陸地區,但東部、西南部、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、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,曾引進(包括逃脫的籠養鳥)到許多國家,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,包括英國、日本、美國、波多黎各、香港、巴西、瑞士、哥倫比亞、社會群島、紐西蘭、阿曼等國家,可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後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後代。 虎皮鸚鵡主要棲息在澳洲乾燥的內陸地區,偶爾會在半乾燥地區與半潮濕地區發現其蹤跡,有些族群會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,喜愛在草原、灌木叢、河流邊的林地、農場田園中活動,平時相當活潑好動 ,大熱天時則活動力較低,主要在地上覓食草類與穀物的種子,平常成群活動,約由20隻至數百隻,有時會聚集2萬5千隻甚至更多的龐大數量,雖然整年都能繁殖,但是受食物多寡的影響,主要只在草類種子豐富時繁殖,北部約在冬天,南部在夏天與春天,有集體築巢的習慣,也就是許多對的巢穴都很接近猶如一個社區,可能有共用巢穴的行為,一次產4-8顆蛋,孵化期約18天 。 虎皮鸚鵡的飼養與照顧很容易,適應能力良好,但對過於潮濕、寒冷或強風的情況可能會較敏感,大部分的虎皮鸚鵡都十分強壯,如想培育出美麗的參賽鳥種,必須多花心血照顧,培育血緣好大頭虎皮鸚鵡又是另一門不容易的學問,須長期的經驗與研究;若要訓練說話能力應單獨安置於一個籠子,減少同伴打擾較不容易分心,效果會好很多。 繁殖虎皮鸚鵡非常地容易,也可群養繁殖,不太需要築巢所需的材料,虎皮鸚鵡6 個月大即可繁殖,但至少等到1歲時再讓牠們繁殖較理想,全年都能繁殖,是很多產的種類,平均窩卵數約6顆,有時更多,孵化期需18天,約4週後羽毛長成,5-6週時即會斷奶。   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,圖片均經授權,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印  

虎皮鸚鵡

 

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,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,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隻,牠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,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,自從西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-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後,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,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,再加上牠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,所以會如此的普遍,澳洲原生種虎皮鸚鵡的羽色主要是黃色、綠色,加上黑色的紋路,而一般所稱的"大頭"是在英國基因改造培育出來的種類(English Budgerigar),體型比原生種大,頭部與胸部較大,前額較突出,胸前的斑點較圓,羽色較鮮明,比較不活潑,一般在鳥展中參展的虎皮鸚鵡幾乎全為英國種的虎皮鸚鵡,,而英國種虎皮鸚鵡也有許多愛好者,由於羽色變化多,外型差異性也較一般虎皮鸚鵡大,且從國外不時都有虎皮鸚鵡選美比賽可看出牠們在寵物鳥中的地位,近年還有發展出一些冠羽以及肩羽變異的血統,繁殖數量也日益增多;
虎皮鸚鵡的確是入門者很好的選擇之一


18-25cm(7-10 吋)


廣闊分佈在澳洲的內陸地區,但東部、西南部、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、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,曾引進(包括逃脫的籠養鳥)到許多國家,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,包括英國、日本、美國、波多黎各、香港、巴西、瑞士、哥倫比亞、社會群島、紐西蘭、阿曼等國家,可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後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後代。


虎皮鸚鵡主要棲息在澳洲乾燥的內陸地區,偶爾會在半乾燥地區與半潮濕地區發現其蹤跡,有些族群會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,喜愛在草原、灌木叢、河流邊的林地、農場田園中活動,平時相當活潑好動 ,大熱天時則活動力較低,主要在地上覓食草類與穀物的種子,平常成群活動,約由20隻至數百隻,有時會聚集2萬5千隻甚至更多的龐大數量,雖然整年都能繁殖,但是受食物多寡的影響,主要只在草類種子豐富時繁殖,北部約在冬天,南部在夏天與春天,有集體築巢的習慣,也就是許多對的巢穴都很接近猶如一個社區,可能有共用巢穴的行為,一次產4-8顆蛋,孵化期約18天 。


虎皮鸚鵡的飼養與照顧很容易,適應能力良好,但對過於潮濕、寒冷或強風的情況可能會較敏感,大部分的虎皮鸚鵡都十分強壯,如想培育出美麗的參賽鳥種,必須多花心血照顧,培育血緣好大頭虎皮鸚鵡又是另一門不容易的學問,須長期的經驗與研究;若要訓練說話能力應單獨安置於一個籠子,減少同伴打擾較不容易分心,效果會好很多。


繁殖虎皮鸚鵡非常地容易,也可群養繁殖,不太需要築巢所需的材料,虎皮鸚鵡6 個月大即可繁殖,但至少等到1歲時再讓牠們繁殖較理想,全年都能繁殖,是很多產的種類,平均窩卵數約6顆,有時更多,孵化期需18天,約4週後羽毛長成,5-6週時即會斷奶。

 

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,圖片均經授權,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印
 

  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,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,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隻,牠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,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,自從西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-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後,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,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,再加上牠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,所以會如此的普遍,澳洲原生種虎皮鸚鵡的羽色主要是黃色、綠色,加上黑色的紋路,而一般所稱的"大頭"是在英國基因改造培育出來的種類(English Budgerigar),體型比原生種大,頭部與胸部較大,前額較突出,胸前的斑點較圓,羽色較鮮明,比較不活潑,一般在鳥展中參展的虎皮鸚鵡幾乎全為英國種的虎皮鸚鵡,,而英國種虎皮鸚鵡也有許多愛好者,由於羽色變化多,外型差異性也較一般虎皮鸚鵡大,且從國外不時都有虎皮鸚鵡選美比賽可看出牠們在寵物鳥中的地位,近年還有發展出一些冠羽以及肩羽變異的血統,繁殖數量也日益增多;虎皮鸚鵡的確是入門者很好的選擇之一。 18-25cm(7-10 吋) 廣闊分佈在澳洲的內陸地區,但東部、西南部、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、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,曾引進(包括逃脫的籠養鳥)到許多國家,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,包括英國、日本、美國、波多黎各、香港、巴西、瑞士、哥倫比亞、社會群島、紐西蘭、阿曼等國家,可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後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後代。 虎皮鸚鵡主要棲息在澳洲乾燥的內陸地區,偶爾會在半乾燥地區與半潮濕地區發現其蹤跡,有些族群會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,喜愛在草原、灌木叢、河流邊的林地、農場田園中活動,平時相當活潑好動 ,大熱天時則活動力較低,主要在地上覓食草類與穀物的種子,平常成群活動,約由20隻至數百隻,有時會聚集2萬5千隻甚至更多的龐大數量,雖然整年都能繁殖,但是受食物多寡的影響,主要只在草類種子豐富時繁殖,北部約在冬天,南部在夏天與春天,有集體築巢的習慣,也就是許多對的巢穴都很接近猶如一個社區,可能有共用巢穴的行為,一次產4-8顆蛋,孵化期約18天 。 虎皮鸚鵡的飼養與照顧很容易,適應能力良好,但對過於潮濕、寒冷或強風的情況可能會較敏感,大部分的虎皮鸚鵡都十分強壯,如想培育出美麗的參賽鳥種,必須多花心血照顧,培育血緣好大頭虎皮鸚鵡又是另一門不容易的學問,須長期的經驗與研究;若要訓練說話能力應單獨安置於一個籠子,減少同伴打擾較不容易分心,效果會好很多。 繁殖虎皮鸚鵡非常地容易,也可群養繁殖,不太需要築巢所需的材料,虎皮鸚鵡6 個月大即可繁殖,但至少等到1歲時再讓牠們繁殖較理想,全年都能繁殖,是很多產的種類,平均窩卵數約6顆,有時更多,孵化期需18天,約4週後羽毛長成,5-6週時即會斷奶。   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,圖片均經授權,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印  
zh_tw